咱厝的家训家风之为什么强调“戒争讼”促和谐
讲述人 周仪扬 王人廷
(旁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产生矛盾,产生纠纷,直至发展到打官司。这就是“争讼”。《朱子家训》说:“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居家过日子,如果有争斗、有诉讼,就要耗费很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甚至会落得破家荡产,即使争讼赢了,还是得不偿失。基本说是没有真正的赢家,甚至两败俱伤。
阿海:新一期的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在咱请365bet现金网_be365体育平台_365bet线市谱牒民俗学会的周仪扬、王人廷先生来为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戒争讼”。周先生你好,王先生你好!
周:阿海!您好!观众朋友,大家好!
王:阿海!您好!观众朋友,大家好!
阿海:周先,“争讼”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要戒掉呢?
周:什么叫“争讼”。争和讼是有区别的。“争”是什么?一般是在口角这上面说,言语不能忍耐,所以就产生忿恨,就有相争了。“讼”就是更升一级,打上法庭去,告状。作为解决此类冲突的事件,主要是靠历朝历代制定的法律,古代称为律例,作为判断的依据。在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下,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保护家族势力的统治,在古代形成的各朝法律,同家族制度的关系尤为密切。
王:封建社会的父权、族权,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确认,拥有某些方面的极大权力。这种权力仅次于政权的一种系统的权力。父权族权的主要权力,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家庭财产的支配权,第二子女婚配的决定权,第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父权、族权的确认,主要是通过家训、族规来体现的记录在族谱中。而历代的刑法案例,都是官府奉谕旨编撰的。这些族长裁决的案件被大量编入,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法律对于家族的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的承认。说明家族裁判是根据家法来定罪和量刑的,因此量刑标准各不相同。
【短片】诉讼,是一种法律行为,分为民事和刑事两类,前者原诉人是受害者当事人,因为有未可解决的争议,所以诉诸法律。后者涉及刑事犯罪,由政府当局控告疑犯(提起公诉)。诉讼程序分为一审和二审,可能也是终审。矛盾或纠纷发生到不可调解,就必须诉诸于法律来裁定解决。
阿海:“争讼”简单说,就是打官司,是一项真没导活得代志。
周:各个朝代,各个家族的家法族规中,基本都有“戒争讼”的条款。比如,刘姓和龚姓家训中都订有“戒犯律、戒争讼”;赵姓家训中:“戒争讼遵法律”;万姓家训中:“戒斗戒讼,为善为良。”族谱用词多样,如:戒、息、不、解、毋、禁等等,在“戒诉讼”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族人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戒“怂人告讼”。如:王氏家训中,就订立“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怂人告讼,不如禽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365bet现金网_be365体育平台_365bet线
第二:戒唆讼,如:卢氏家训“戒好讼、戒唆讼”。
第三:戒诬告,如:邱氏家训中的“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善良。”
这三方面的怂、唆、诬,告诫一味的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坐山观虎斗只会把事态、纠纷越搞越复杂。
阿海:这就是让大家尽量避免“诉讼”,远离“诉讼”。
王:为什么会产生诉讼,其原因是复杂的。古代封建社会都是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一个村落就是一姓,就是一个家族,这是普遍的现象。
【短片】同姓聚居,虽有脐带关系,但并不等于没有矛盾,一旦发生纠纷,就是靠族长来解决,解决矛盾是由族长说了算的。那么这姓与邻近的其他姓一旦发生矛盾,就必然引起诉讼。
王:这类案件大多数有几种情况:①因争夺土地,山林池塘引起;②争夺水利灌溉而引起;③因争夺墟场、航渡等公共设施引起;④因争夺风水地引起;⑤因各村开展迎神赛会以及演戏娱乐活动引起;⑥因婚姻问题引起的;⑦持强凌弱,如强买强卖,调戏妇女,打殴、盗窃等引起。
周:再来就是由于引发诉讼,加上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再加上腐败无能的吏治,又地方官吏只知贪赃敛财,对民间纠纷、家族争执,不予调解和息,有时两族告到官府,也有长期不问不理,到结案时就不分是非曲直,胡乱判决,难服人心,以致激怒民众,铤而走险,发生两村、两姓的械斗,严重破坏生产,扰乱正常百姓生活,结下了恩怨。因此,大多数家族和各姓氏都不欢喜诉讼,甚至反对动不动把一些矛盾,都去打官司、激化。
阿海:老百姓爱过平平安安,平平静静的稳定生活。那么要怎样化解矛盾,平息事态,避免动干戈于公堂呢?
周: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讼,是争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纠纷有可能发展成“争讼”。如何恰当处理争讼?这让我想起了《程氏易传.讼》,他说:“谋始”是从之义广矣,若慎交结,明契券之类是也。”“谋始”是从根本上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这就是讼卦象辞说的“作事谋始”,凡事在开始之时就应该考虑周全,这是平息纠纷,是讼卦的思想。“讼不可长”争执,不能任其发展,要请人及时调解和裁决,僵持下去充满危险。当事双方要静下心来,切不可意气用事,要把矛盾,纠纷平息在萌芽之时。
王:这就要求每个当事人,头脑一定要冷静,要慎重评估胜算几何?比如事实,比如合法性,即便有理有据,是否一定,要诉讼对薄公堂,能否找其他路径来解决更好。做人要谨慎安分,不要好出风头,好强好争。要以平常心对待事情,更要考虑后果,不图一时之快。诉讼未必是赢家。胜讼虽然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然而人际关系却被破坏,有时影响不止双方,连带两村、两姓。加上花费了当事双方很多人力、物力,或许失去更多,有句俗语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
阿海:有许多矛盾往往来自真小项的代志,头脑发热,往往容易铸成大错,而后悔不及。
【短片】说到“戒诉讼”有很多经典,如流传很广的“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巷南为清代张文瑞宰相府,巷北为豪绅叶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即六尺),均由鹅卵石铺成。
周:两家之都在当地非常有影响,那时候人们都非常讲究风水。风水先生这个地方风水好,因此当朝宰相侄子和富绅都决定在这里建宅院。房子建好后需要建围墙,谁都想将院子建大一点,因此双方都想把院子向外扩大,于是两家各不相让,发生争执。事隔一年,双方围墙谁也建不成,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有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宰相打开信一看,便提笔写了四句话,快马传书回来,侄子拿过叔叔的回信,看完后,马上拿着信找到邻居家,说你家墙往我家靠呢!靠三尺没有关系,叶氏富绅突然傻了,说为什么?宰相侄子说我叔叔来信了,叶氏看了他叔叔来信,微吸了一个冷气,说还是你家的墙往我家靠,两家互不谦让,最后各让三尺,就留下了美名至今的六尺巷。
王:是什么让双方马上化干戈为玉帛,马上各退三尺呢?原来张宰相只在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从六尺巷的案例,可以看出,叶氏不因张是朝廷大官,而主动后退,认定自己权利而寸土不让,双方于是聚讼不伴,争执不下,官府难断。这时一封家书,一首打油诗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各让三尺,化解了矛盾。六尺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反映了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态度与胸怀。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邻里关系作为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六尺巷虽短,但他让给后人的精神是很长很长的。
周:乡里乡亲,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有对待纠纷的理性态度,走极端,走歪路,都不是理性之表达。贵为宰相之家,与平民百姓也发生了土地纠纷,前面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张宰相并没有利用手中权力,倚势凌人,去改变天平的砝码。叶氏据理力争,依法诉讼,也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及赴京告状等极端之举,而且是在理性的行使着自己的权利。
阿海:一首打油诗,解决邻家矛盾且成千古美谈。可见心态不一样,结果也就没相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的邻里关系,靠的就是这种“戒争讼”促和谐的精神。好!下期节目再见!